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-佛门人物网!

微博 微信 客服

注册 登录

网站导航

当代佛教网大德开示,欢迎浏览,欢迎浏览……

当前位置:首页 - 永明延寿

第七十九卷 宗镜录
出处:当代佛教    上传时间:2012-09-21 17:18:27    点击次数:

  第七十九卷 宗镜录

  夫心外无法。法外无心。如是了知。则真善知识。一心妙理。圆证无疑。何故闻外善恶知识。而生听受。

  答。皆是增上因缘。和合。虚妄分别。而成。彼此情生。无有真实。

  识论问云。何故遇善知识。闻说善法。值恶知识。闻。说恶法。若无外一切外境者。彼云何说。若不说者。云何得闻。若不闻者。此云何成。

  偈答。递共增上因。彼此心缘合。以一切众生。虚妄分别。思惟忆念。彼说我闻。而实无有彼前境界。是以若执内外。则心境对治。尚未入于信门。何乃称于听法。持心梵天所问经云。眼耳鼻舌身意。无所流闻。乃曰听经。其有染污于诸入者。则无所闻。便在于色。金刚场陀罗尼经云。无有诸法。是名一字陀罗尼法门。若能如是信解。则听者无闻无得。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。可谓真闻。遇善知识。若以缘心听法。此法亦缘。非得法性。则随境界流。逐。因缘转。皆为不了自法。遂令内外缘分。如经云。佛言。随有是经之处。则为有佛。若我住世无异。故知自心之佛。无处不遍。宁论前后出没耶。若随异境。则生灭无常。见他佛。则隐显无恒。诵他经。则音声间断。故祖师云。外求有相佛。与汝不相似。志公云。每日诵经千卷。纸上见经不识。又先德云。出息不依外缘。入息不依阴界而住。常转如是经。非但百千万卷。争如悟此真善知识。念念现前。自转无尽藏经。炽然恒演。

  问。若心虚境寂。理实无差。现对根尘。事相违反。如何明彻。境智一如。

  答。一期根境。俗有真无。毕竟自他。皆无所得。又若定执真有俗无。则成增减二谤。但二谛双会。圆了一心。如佛性论难云。若诸法无实性者。即与证量相违。则能所习不可得。我现见声耳相对。所以得闻。故知不空。释曰。是义不然。何以故。是能所及证量自性。皆不可得。自性不成。若一性不成者。多性云何成。又汝说证量云何成者。今我立证量。显了二空。诸法空故。自性不可得。如见幻事幻物者。证量所见。不如实有。诸法亦尔。不如所见。而有所见。由体不实故不有。由证量故不无。由体无故。空义得成。以证量故。假有不失。又云。依他性相者。能执所执。增益。又损减。由解此性故。此执不生。若见真为有。则是增益。名为常见。若见俗定无。则是损减。名为断见。唯有似尘识故。别无能所。无能所故。无增益执。由有似尘识故。无损减执。若知外尘是识而似显现。则非无。了外相本虚如幻所作。则非有。非无则不坏俗谛。非有则不隐真谛。是以真俗融即而常异。空有双现而恒同。方超戏论之情。始会一心之旨。如摩诃般若经云。说是般若波罗蜜品时。佛在四众中。天人龙鬼神。紧那罗。摩睺罗伽等。于大众前。而现神足变化。一切大众。皆见阿閦佛。比丘僧围绕说法。乃至尔时佛摄神足。一切大众。不复见阿閦佛声闻人。菩萨摩诃萨。及其国土。不与眼作对。何以故。佛摄神足故。尔时佛告阿难。如是阿难。一切法不与眼作对。法法不相见。法法不相知。如是阿难。如阿閦佛弟子。菩萨国土。不与眼作对。如是阿难。一切法不与眼作对。法法不相知。法法不相见。何以故。一切法。无知无见。无作无动。不可捉。不可思议。如幻人无受无觉。无真实。菩萨摩诃萨如是行。为行般若波罗蜜。释曰。若行般若者。则是直了一心智性。了色无形。非眼境界。乃至达法体寂。非意所知。但是随心暂现。还随心灭。故云一切法无知无见。大智度论云。相不能知无相。譬如刀虽利。不能破空。无相不能知相者。有人言。内智慧无定相。外所缘法有定相。心随缘而生。是故说无相不应知相。譬如无刀。虽有物。无刀可斫。是知若心有境无。亦不知见。若心无境有。亦不知见。若心境俱有。各无自性。各既不知。合岂成见。若心境俱无。亦不知。见有尚不知。无岂成见。则心境俱空。万有咸寂。如是则尚无一法冥合相顺。宁有根境对待而作相违者乎。如一切差别违顺之境。皆是一心之量。无有障碍。亦无解脱。譬如水不洗水。火不灭火。何者。以一体故。不相陵灭。若有异法。方成对治。如今但先得旨。自合真如。故经云。法随于如。无所随故。若有所随。则有能随之别。既无所随。亦无能随。故则法外无如。如外无法。所以经云。如理作意。于一切法平等相应。是则具足一切佛法。华严疏云。以如为佛。则无境非如者。大品经答常啼云。诸法如。即是佛。金刚经云。如来者。即诸法如义。既以如为佛。一切法皆如也。何法非佛耶。若信一如。此是开悟本法。生决定解。入自在门。如华严论云。经云。善男子。我得自在决定解力。信眼清净。智光照曜。普观境界。离一切障。善巧观察。普眼明彻。具清净行。往诣十方一切佛国土。恭敬供养一切诸佛。此明举本果法。令凡信乐修行。从初发心。修行惯习。十地功终。方依及此初时本样果法也。还以法界中时不迁。智不异。慈悲不异。愿行不异之所成就。以于法界大智无延促中修行故。不如情解。有修行者。莫作延促时分修学。应须善观法界体用。莫如世情。作一刹那计。作三僧祇计。如法界中。都无修短远近故。以此解行。如法修行。于诸境界。善照生灭。令使执尽。而成智之大用。于自心境。莫浪摄持。但知放荡任性坦然。习之观照。执尽智现。生灭自无。业垢自净。会佛境界。同如来心。佛见自会。非由捉搦。缦作别治。令心狂惑。但自明心境。见融。执业便谢。见亡执谢。一切万法。本自无疮。智境朗然。名为佛国也。无烦强生见执。永自沉沦。自作自殃非他能与。

  问。若约见闻外境。则色不至眼。眼不至色。可言唯心。无相可得。只如饮啖之时。根境相入。若言无相。不可以心吃心。

  答。六根六境。虽则离合不同。皆唯识变。味性本空。若非是识。谁知咸淡。古师云。只吃相分。本质自在。

  问。如吃了。质亦亡如何。

  答。能随既亡。所随亦灭。亦如二十人共一株树。一人伐之。十九人所随亦灭。又唯识义镜释云。共果同在一处。不相障碍者。

  问。且如一树。有情共变。而一有情伐用之时。为用自变。为兼用他。若唯自者。余人变者。应存不亡。树何不见。若亦用他。何名唯识。

  答。有云。树等既是共相种生。皆相随顺。互相增益。彼一有情自所变者。所缘亲用。他所变者。与自所变。为增上缘。亦疏缘用。一切相望。自为所顺。他为能顺。由所顺无。能顺亦灭。由斯树丧。唯识亦成。

  问。何以得知互相增益。

  答。对法论云。有情共业为增上缘。

  问。既但唯心。无有万法。目前差别。从何建立。

  答。万法但名。实无体相。因名立相。相状元空。因相施名。名字本寂。唯想建立。名相俱虚。反穷想原。亦但名字。既无想体。分别则空。故知万法出自无名。万名生于无相。名不当相。相不当名。彼此无依。万法何在。相待之名既寂。分别之想俄空。如幻之境冥真。所执之情合觉。密严经颂云。世间种种法。一切唯有名。但想所安立。离名无别义。又颂云。能知诸识起。无有所知法。所知唯是名。世法悉如是。以名分别法。法不称于名。诸法性如是。不住于分别。以法唯名故。想即无有体。想无名亦无。何处有分别。若得无分别。身心恒寂静。如木火烧已。毕竟不复生。又颂云。如见杌为人。见人以为杌。人杌二分别。但有于名字。诸大和合中。分别以为色。若离于诸大。色性即无有。

  问。若以唯识为宗。则世出世间。唯是一识。万法皆决定空耶。

  答。以唯识故。则有世俗谛。既有世俗。则有似尘识。幻相不无。以无实不可得。故称空耳。不可起蛇足盐香。决定断空之见。如密严经偈云。瓶等众境界。悉以心为体。非瓶似瓶现。是故说为空。世间所有色。诸天宫殿等。皆是阿赖耶。变异而可见。众生身所有。从头至手足。顿生及渐次。无非阿赖耶。习气浊于心。凡愚不能了。此性非是有。亦复非是空。如人以诸物。击破于瓶等。物体若是空。即无能所破。譬如须弥量。我见未为恶。憍慢而着空。此恶过于彼。又经云。宁可执有如须弥。不可执空如芥子。大般涅槃经云。解脱者名不空空。空空者名无所有。无所有者。即是外道尼干子等所计解脱。而是尼干。实无解脱。故名空空。真解脱者。则不如是。故不空空。不空空者真解脱。真解脱者。即是如来。又解脱者。名曰不空。如水酒酪酥蜜等瓶。虽无水酒酪酥蜜时。犹故得名为水等瓶。如是瓶等。不可说空。及以不空。若言空者。则不得有色香味触。若言不空。而复无有水酒等实。解脱亦尔。不可说色。及以非色。不可说空。及以不空。若言空者。则不得有常乐我净。若言不空。谁受是常乐我净者。以是义故。不可说空。及以不空。空者。谓无二十五有。及诸烦恼。一切苦。一切相。一切有为行。如瓶无酪则名为空。不空者。谓真实。善色。常乐我净。不动不变。犹如彼瓶色香味触。故名不空。是故解脱。喻如彼瓶。彼瓶遇缘。则有破坏。解脱不尔。不可破坏。不可破坏。即真解脱。真解脱者。即是如来。

  问。经云。五阴即世间者。一阴名色。四阴名心。云何说内外种种世间。皆从心出。

  答。种种五阴。皆从心起。从心现相。名之曰色。经偈云。一切世间中。但有名与色。若欲如实观。但当观名色。色即收尽无情国土。名即收尽有识世间。五阴即世间故。若了五阴俱空。则是出世间。是知世出世间。皆从心起。何者。若意地起贪嗔心。览三涂五阴。罪苦众生发现。意地修戒善心览人天五阴。受乐众生发现。意地证人空心览无漏五阴。真圣众生发现。意地立弘誓心览慈悲五阴。大士众生发现。意地运平等心览常住五阴。尊极众生发现。今所以置前四阴。但观识阴。如伐树除根炙病得穴。则生死之苦芽永绝。烦恼之沉痾不生。又若毗蓝之风。卷群疑而净尽。犹劫烧之火。荡异执而无余。所以一切世间凡圣同居之处。无不悉是自心。如此悟入。名住真阿兰若正修行处。非论大小之隐。不堕喧静之观。所以古德云。处众不见喧哗。独自亦无寂寞。何故不见喧寂。以但了一心故。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。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。汝善男子。当修学者。但有一德。是人应住阿兰若处求无上道。云何为一。谓观一切烦恼根原。即是自心。了达此法。堪能住止阿兰若处。所以者何。譬如狂犬。被人驱打。但逐瓦石。不逐于人。未来世中。住阿兰若。新发心者。亦复如是。若见色声。香味触法。其心染着。是人不知烦恼根本。不知五境从自心生。即此名为未能善住阿兰若处。以是因缘。乐住寂静求无上道。一切菩萨摩诃萨等。若五欲境现前之时。观察自心。应作是念。我从无始。至于今日。轮回六趣。无有出期。皆自妄心。而生迷倒。于五欲境贪爱染着。如是菩萨。名为堪住阿兰若处。是知不悟自心。徒栖远谷。避喧求静。古人云。举世未有其方。若顿了自心。是真阿兰若。乃至光明遍照。万德俱圆。若不自明。则轮回诸趣。如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。释。如来法身观者。先观发起普贤菩萨微妙行愿。复应以三密加持身心。则能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。然修行最初。于空闲处。摄念安心。闭目端身。结加趺坐。运心普缘无边刹海。谛观三世一切如来。遍于一一佛菩萨前。殷勤恭敬。礼拜旋绕。又以种种供具云海。奉献如是等一切圣众。广大供养已。复应观自心。心本不生。自性成就。光明遍照。犹如虚空。复应深起悲念。哀愍众生。不悟自心。轮回诸趣。我当普化拔济。令其开悟。尽无有余。复应观察自心。诸众生心。及诸佛心。本无有异。平等一相。成大菩提心。莹彻清净廊然周遍。圆明皎洁。成大月轮。量等虚空。无有边际。故知心无际故。犹若虚空。岂存初后。如华严经颂云。心住于世间。世间住于心。于此不妄起。二非二分别。是以说一说二。是世间语言。立是立非。属意地分别。若顿悟自心。直入宗镜。尚不见无分别。岂特生分别乎。如经颂云。了知非一二。非染亦非。净亦复无杂。乱皆从自想。起不唯世法施为。乃至诸圣作用。起尽根由。皆不出宗镜。故经偈云。刹海无边妙庄严。于一尘中无不入。如是诸佛神通力。一切皆由业性起。如斯妙旨。是现证法门。但初生比信。犹可虚襟。况证入之时。自断余惑。言亡象绝。识灭情消。故祖师云。唯证乃知难可测。起信论云。证发心者。从净心地。乃至菩萨究竟地。证何境界。所谓真如。以彼转识。说为境界。而此证者。无有境界。唯真如智。名为法身。

  问。内外唯心。是平等理。云何身土不同。内身有觉。外境无知。

  答。世界身土。法尔如然。不可执一执异。自性情见。若言法尔者。即法如是。或云法性者。若是法性。即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。恒顿变起外诸器界。不出此二。一法应如是。二藏识变起。又众生业力。亦菩萨万行为因等。所现世界。皆是藏识相分。相分之中。半为外器。而不执受。半为内身。执为自性生觉受故。如来藏识。何缘如此。法如是故。行业引故。上虽分执受不执受。二义。俱无自性。全以佛法界如如一真心为体。当知依即正。正即依。不出一心真性矣。且性无不包。有情无情。有觉无觉。皆自心性为体。随缘发现。应处方知。如世间致生祠堂。有政德及民。往往有遗爱去思。为立祠宇。中塑像以四时飨之。其人当飨祭日。则酒气腹饱。亦如丁兰至孝。刻木为母晨昏敬养。形喜愠之色。且土木不变。唯心感耳。

  问。立识方成唯识义。云何境识俱遣。

  答。显识论云。立唯识。乃一。往遣境留心。究竟为论。遣境为欲空心。是其正意。是故境识俱泯。即是实性。实性即是阿摩罗识。所以唯识论。亦名。破色心论。佛性论云。经中佛以幻师为譬。佛告迦叶。譬如幻师。作诸幻像。所作等幻虎。还食幻师。迦叶。如是观行比丘。随观一境。显现唯空。故实无所有。虚无真实。云何能得离此二边。由依意识。生唯识智。唯识智者。即无尘体智。是。唯识智若成。则能还灭自本意识。何以故。以尘无体故。意识不生。意识不生故。唯识自灭。故意识如幻师。唯识智如幻虎。以意识能生唯识故。唯识观成。还能灭于意识。何以故。由尘等无故。意识不生。譬如幻虎。还食幻师。如提婆法师说偈言。意识三有本。识尘是其由。若见尘无体。有种自然灭。入楞伽经云。但不取诸境。名为识灭。实不灭识。何者。以境本空。从识变故。以识无体。不须灭故。是以识心无体。随境有无。见空生空。见色生色。事来即起。事去还无。如传奥法师云。妄念所缘。放有色处。则不见空。但见于色。于无色处。则见有空。缘有时无时亦尔。缘有时。则见有心生。见无心灭。缘无时。则见无心生。见有心灭。此皆妄念所缘之境。又事上无事。本全是心。念起尘生。念寂尘灭。如起信论云。以一切色。法本来是心。实无外色。然既无外色。亦无外空。空尚是无。色焉能有。论云。若无色者。则无虚空之相。疏释云。本以待色为空。今既唯心无色。何得更有于空也。故知万法。皆相待而有。若入宗镜。自然诸法绝待。归本真心。故论云。所谓一切境界。唯心妄起。若心离于妄动。则一切境界灭。唯一真心。无所不遍。

  问。世人多执有情动作有识。无情不动作无识。且如葵藿向日而转。芭蕉闻雷而生。橘得尸而敷荣。铁因石而移动。又如麴发酒醋。火爇山林。此等皆是无情。云何动作。

  答。有情无情。各有二义。若有情生死。一是众生业力所为。二是法界性自然生。若无情转动。一是异法性自尔。二是法作。如大涅槃经云。佛告师子吼菩萨。善男子。汝言众生悉有佛性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礠石者。善哉善哉。以有佛。性因缘力故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若言不须修圣道者。是义不然。善男子。譬如有人。行于旷野。渴乏遇井。其井极深。虽不见水。当知必有。是人方便求觅。罐绠汲取则见。佛性亦尔。一切众生虽复有之。要须修集无漏圣道。然后得见。乃至譬如众生造作诸业。若善若恶。非内非外。如是业性。非有非无。亦复非是本无今有。非无因出。非此作此受。此作彼受。彼作彼受。无作无受。时节和合而得果报。众生佛性。亦复如是。亦复非是本无今有。非内非外。非有非无。非此非彼。非余处来。非无因缘。亦非一切众生不见。有诸菩萨。时节因缘和合得见。时节者。所谓十住菩萨摩诃萨。修八圣道。于诸众生得平等心。尔时得见。不名为作。善男子。汝言如礠石者。是义不然。何以故。石不吸铁。所以者何。无心业故。善男子。异法有故。异法出生。异法无故。异法灭坏。无有作者。无有坏者。善男子。犹如猛火。不能焚薪。火出薪坏。名为焚薪。善男子。譬如葵藿。随日而转。如是葵藿。亦无。敬心。无识无业。异法性故。而自回转。善男子。如芭蕉树。因雷增长。是树无耳。无心意识。异法有故。异法增长。异法无故。异法灭坏。善男子。如阿叔迦树。女人摩触。华为之出。是树无心。亦无觉触。异法有故。异法出生。异法无故。异法灭坏。善男子。如橘得尸。果则滋多。如是橘树。无心无触。异法有故。异法滋多。异法无故。异法灭坏。善男子。如安石榴树

推荐阅读

  赞助、流通、见闻、随喜者,及皆悉回向尽法界、虚空界一切众生,依佛菩萨威德力、弘法功德力,普愿消除一切罪障,福慧具足,常得安乐,无诸病苦。欲行恶法,皆悉不成。所修善业,皆速成就。关闭一切诸恶趣门,开示人天涅槃正路。家门清吉,身心安康,先亡祖妣,历劫怨亲,俱蒙佛慈,获本妙心。兵戈永息,礼让兴行,人民安乐,天下太平。四恩总报,三有齐资,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,生生世世永离恶道,离一切苦得究竟乐,得遇佛菩萨、正法、清净善知识,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,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。

免责声明:本网站为佛教网站,非赢利性网站,内容多转载自网络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
网站所有文章、内容,转载,功德无量。(未经允许,禁止复制网站模板)

联系QQ:  站长信箱:zgddfj@163.com

[网站备案]

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